如何把公平与效率抓实抓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公平正义?身处办案一线的法官有经历,有体会,更有责任。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进行,6月起,眉山中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法官手记“专栏,从一线法官的视角,讲述他们印象深刻的一次审判 、一次执行、一次接访、一次普法……从这些“小”切口、”小“故事里,一起来看看法官们如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李彬 彭山区法院青龙法庭庭长
近年来,得益于智慧法院的加快建设,法官办案越来越便捷,只需一台能联网的终端就可以实现网上开庭、线上证据上传展示、证人“云”出庭、实时查看笔录内容等功能,既能提升审判效率,也省去当事人不少诉累。今年以来,我办理的案件中就有73件通过“云”端庭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中的常态。
但科技在赋能审判效率的同时,通过网络开展调解、审判工作时,没有了面对面交流的直接性和互动性,对当事人的意图把握、情绪安抚有时如“隔靴搔痒”,一些小情绪、小心思甚至会被不经意忽视。
这不,在一起因加班工资、经济补偿金而引起的劳动争议中,由于原告在外省,诉讼活动在线上进行,原告黄某与被告某建材公司间情绪对立严重,我对双方组织调解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仔细查阅案卷后,我发现双方争议核心点在于加班时间的确认,但加班确认涉及次数较多,时间跨度1年半,为确保庭审高效,我将相关内容进行逐条整理,形成台账,并通过电话与当事人进行提前沟通,后在通过线上方式组织双方对证据进行质证。历经3次网上庭审质证,终于完成加班等证据的确认。
那么,双方的矛盾难道仅仅在于事实和证据方面吗?为何对立情绪如此严重?有没有办法另双方都满意?
在多次的沟通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被告是因为原告到社保局投诉而心生不满,而原告因为被告对其调岗降薪的事情耿耿于怀。
“心结”找到了,既然没有办法组织双方面对面协商,那就用电话沟通!白天开庭没时间,那就用晚上、用周末。
双方的电话我都打了不下十次,有时一打就是一个小时,释法明理、解读法律、分析利弊,渐渐地,双方从剑拔弩张到都愿意放下情绪谈金额。
终于在一个早上,被告代理人打电话来说,被告公司同意调解,我便趁热打铁,立即通过网上法庭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历时一个小时,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的调解意见,约定被告在一周内支付原告未发工资、经济补偿金、周末加班工资、节假日加班工资等60000元。
“谢谢法官,让我没有花一分路费了结此事,也让我放下了对企业的怨念,谢谢你们的认真负责。”原告黄某通过网上法庭签下调解协议后,在视频连线中高兴地说到。被告代理人同样在表达感谢,“公司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此案的调解多亏你不厌其烦地与公司老板耐心说理,要不然本案绝对会成为一个气官司。”
案件不大,却令我感慨良多。
在线庭审、在线调解已经成为新时代司法审判新模式,相对于传统审判模式,能极大地方便身处异地的当事人,节约维权成本,提高审判效率。处于5G时代当下,拥抱科技、适应新常态,是每一名法官新的功课。
从法槌敲击到鼠标点击,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切身感受,抓实抓好公正与效率,这一点不会变,互联网+这头的我们让群众感受到的,也永远都应是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