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过去了
一起来看看
甘泉村有了怎样的变化?
[甘泉帮扶记二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8月,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定点帮扶眉山天府新区北斗镇甘泉村。一年来,市法院高度重视帮扶工作,通过政策和资金帮扶、安排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户等方式,尤其是充分发挥法院在法律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好指引规范、纠纷化解、普法宣传等工作,帮助甘泉村朝着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丽眉山·宜居乡村”目标不断迈进。
市法院院长易晓东两次到甘泉村宣讲
“要注册我们村自己的商标,提前保护好知识产权。”
甘泉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市法院司法公开办公室主任钟成同志到村工作伊始,牵头负责中组部村集体经济建设项目后,立即用法律思维规范企业建设。
甘泉村地处眉山、成都、资阳、内江四市交界,总人口4222人,面积为14.8平方公里,是四川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条件差,主要产业是红薯种植、生猪养殖,是典型的农业村,有“甘泉红薯粉”这一地方土特产。2020年,在中央、省委组织部门支持下,得到了200万元的启动资金,用于建设粉条厂。此前,因为种种原因,工作推进缓慢。钟成在市法院大力支持下,及时调整工作思路,购置机器设备,引入优质种苗。特别是联系市知识产权中心,申报注册“天府甘泉”等商标,设计外包装,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土地租用合同、用地审批、项目报建等手续,确保了项目合法性。
建设中的粉条厂
村集体经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不仅有为村集体增加收入,从而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的“经济责任”,更有帮助弱势群体,改善公益事业的“政治责任”。以法律为指引,规范企业建设,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建设生产的正确道路。
除第一书记外,市法院党员干部也主动建言献策,破产审判庭庭长陈晓梅了解到粉条厂情况后,诚恳地提出建议,“村集体经济承担无限责任,企业存在生产、经营等风险,建议成立公司,并购买意外保险。”这份建议得到了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的一致认同,目前,村办有限责任公司已成立。
定点帮扶一年来,第一书记和市法院党员干部帮助甘泉村种养殖户审查生产、销售、建设等合同,提供法律建议20余次。同时,指导全村成立红薯种植、红薯加工产业行业协会,切实维护农户合法权益;编订疫情防控、森林防火、环保卫生、土地撂荒等相关法律责任提示,让群众了解权利义务;制定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社会管理和普法、交通安全等多项村规民约......
市法院帮扶甘泉村脱贫户发展养羊产业
“这是我的自留地,就不让他们家过。”“你的屋檐水流到我墙边了,要赔钱。”
8月1日,钟成来到甘泉村11组朱开伟、朱志军家。双方剑拔弩张,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纠纷,背后却是两家长达四五十年的恩怨。
虽然原本是亲戚、邻居,但曾因柴山归属、鸡鸭放养、房屋排水等小事多次吵架,关系越来越僵硬。双方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在当天的调解中,钟成除了讲相邻法律关系,还从感情入手、从构建良好邻里关系引导。
都快80岁了,吵架输赢都伤身体。今天倒是多占了,明天万一有个大病小痛谁来帮衬?”“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在讲完“六尺巷”的故事后,双方均表示退让一步,既方便别人出行,又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
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法院工作的“强项”。除第一书记在一线调解矛盾纠纷外,市法院还成立党建结对帮扶工作组,其中专门确定诉调对接中心樊俊同志担任纠纷调解指导员。
杨某某兄弟五人因道路租用土地后复耕面积产生纠纷,涉及土地渊源四五十年,各种矛盾交错相间,相应文字记录资料缺乏,几兄弟四处上访反应。
钟成先后五次到现场、召集几方调解都无果。“矛盾非常激烈,单纯调解难度很大,建议先走访村民,尽量收集资料,找准问题症结,精准解决纠纷。”樊俊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给出了明确建议。
在厘清了工作思路,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后,市法院、仁寿县法院、龙马法庭等多名法官和镇村干部齐聚甘泉村,集中专题研究。在多方人员讨论后,形成纠纷的解决办法,并到现场实地勘测丈量,形成具体的划分土地的报告,上报镇政府安排现场划分,确保了纠纷从源头解决。
定点帮扶一年来,第一书记和市法院党员干部帮助甘泉村调解邻里关系、交通事故、抚养权、商品交易等矛盾纠纷40多起,绝大部分妥善化解。眉山市委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和眉山中院将甘泉村联合评为全市诉源治理示范村;引导甘泉村组织成立民间调解组织,让群众的问题先由群众自己处理;安排法官为村组干部授课,传授调解技能和法律知识;规划设计调解室,规范调解程序......
“这下安逸了,我们不仅有了耍的地方,还能学法律。”
8月4日傍晚,在甘泉村刚修建好的法治广场上,来乘凉的村民张统明看着普法宣传栏高兴地说。与此同时,市法院的法官们正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接受村民的现场咨询。
甘泉村法治广场是眉山天府新区第一个以法治为主题的农村基层治理示范点位,在市法院指导和支持下,设置了法治宣传栏、健身器材、休闲区等便民设施,宣传栏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知识、民法典常识和甘泉村调解纠纷组织、解纷网络流程等内容,便于群众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学习法律相关知识。
在乡村振兴中切实为民办实事,是直接影响群众认同感、获得感的重要途径。市法院将普法宣传与为民服务结合起来,既为老百姓解决了现实问题,又不断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机制,同时提升群众法治素养,形成维护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除了法治广场,市法院还在甘泉村设立法官联系点,公开联系法官姓名、职务、电话,随时接受村民咨询。“我儿子因为交通事故六七年前在外地当过被告,一直没有给对方钱,有啥子影响没有?”村民李某某忧心忡忡。
钟成经过多方打听,查询到李某某儿子的案件在巴中市恩阳区法院,了解相关情况后,又找到李某某做解答,“你儿子是失信被执行人,买房、出行、住酒店、子女到私立学校读书等等都会受到影响......”李某某表示,将会替儿子主动履行义务。
“谢谢法官叔叔,这是我过的最有意义的儿童节!”2022年的六一儿童节前夕,村小学的85名留守、贫困小学生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市法院党员干部自费对他们的六一心愿进行了认领捐助。小学生们在收到学习用品、衣物外,还都收到了一本法律书籍和一张党员干部亲笔写的寄语卡片。
除了点亮孩子们的“微心愿”外,眉山中院还安排法官在每学期“开学第一课”、放假前夕开展法治宣讲,向小学生宣讲法律、安全、道德等相关知识。
脱贫户朱桂林老婆李光秀,从云南嫁到四川30多年,因种种原因成为“黑户”,住院治疗、打新冠疫苗、乘车等等都成为难题。且自身有残疾,丈夫患癌症,儿媳是唐氏儿,家庭十分困难。市法院积极联系当地公安机关,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两省政法干警共同努力下,帮助其远程办理好了户口和身份证,并送到了她的手中。
定点帮扶一年来,第一书记和市法院党员干部帮助村民撰写起诉书、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办理诉讼手续、开展心里辅导等30多次。同时,接待上访人员,引导其通过合法手段表达诉求;对服刑人员家属、刑满释放人员进行走访,宣传政策法律,疏导负面情绪......
法润甘泉泉更甘
法院与甘泉村的故事
还在继续书写中
期待未来更美好
……